close
  • 2013-02-01 01:24
  • 工商時報
  • 【記者邱莞仁/綜合報導】

 

     今年開春以來,大陸中東部地區遭受駭人的霧霾天氣侵襲,其中污染最為嚴重的京津冀(北京、天津、河北)地區,民生、交通大受影響。大陸中科院分析,北京的車、天津的油與河北的煤,是這波空氣污染的主要成因。

     今年1月初以來,嚴重霧霾污染天氣蔓延大陸華中、華東地區,其中北京是這波霧霾天氣的「重災區」。在過去兩週內,北京地區細懸浮微粒(PM2.5)濃度,一直在中、重度污染間徘徊。

     空氣品質持續惡化,醫療用的n95口罩成為大陸網拍熱門搜尋關鍵字,因呼吸系統疾病就醫的民眾也大幅增加。而霧霾天氣導導致能見度不佳,也造成交通大打結。

     昨日受霧霾天氣影響,河北省關閉了境內有23條高速公路沿線站口,意味著該省近9成的高速通路通行都受到限制,嚴重影響交通。由於目前正值春運交通旺季,河北多條客運線路因惡劣天氣停駛。石家莊客運總站副站長史立軍表示,與往年同期相比,今年客流量下降了近40%。

     造成嚴重霧霾天氣的主因眾說紛紜。中新社引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認為,近日歐亞大陸大氣環流異常,造成中國中東部地區出現平靜穩定的天氣型態,是不利污染物擴散的客觀原因。

     主觀來看,霧霾天氣的主因,大部份來自當地的環境污染。王躍思指出,「由於經濟模式的巨大差異,各地主要排放源的差異也很明顯。簡單歸結為北京的汽車,天津的油氣,河北的燃煤。」

     王躍思分析,交通擁堵造成機動車怠速或低速前進時污染物排放量增加5至10倍。而河北省是工業重鎮,燃煤產生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。天津石油儲量豐富,與煉油相關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也相當巨大。

     據統計,北京每年燃燒2,300萬噸煤,天津每年燃燒7,000萬噸煤,河北省每年燃燒2.7億噸煤。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在夜晚轉化成硫酸鹽,是導致空氣中刺鼻異味的主因,王躍思認為,整治空氣污染就必須控制燃煤。

     分析北京當地的汙染情況,王躍思認為,北京機動車是城市PM2.5的最大來源,約為四分之一;其次為燃煤和外來輸送,各占五分之一左右,而餐飲則占近13%。為整治連日持續的空氣污染,目前北京已要求部分工廠停產、工地停工,也限制30%的公車上路行駛。

 

誰都跑不掉 霧霾比SARS更要命

  • 2013-02-01 01:24
  • 旺報
  • 【記者陳筑君/綜合報導】
 ▲走出SARS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。(新華社)

 ▲走出SARS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。(新華社)

     大陸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日前表示,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(SARS)是可以隔離醫治的疾病,但大氣汙染任何人都跑不掉,「這個比非典(SARS)可怕的多」。

     央視《新聞1+1》節目近日以「霧霾升級,治理要不要升級」為題電訪鐘南山。他在受訪時指出,從研究顯示,PM2.5的懸浮顆粒霧只要每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,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率就增至3.1%。

     灰霾從25微克增到200微克,日均病死率可增到11%,灰霾不僅對呼吸系統有影響,對心血管、腦血管、神經系統等都有危害。

     10年來北京肺癌增6成

     他並以北京10年來肺癌增加了60%為例稱,「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,空氣汙染嚴重就是主要原因。」據悉,北京從今年1月1日到30日,霧霾天數達25天,1個月內接連發生4次霾害侵襲,僅5天沒霧霾。

     鐘南山還直言,儘管大陸民眾希望透過健康生活方式來遠離空氣汙染,但這些改變都是「杯水車薪」,因為大氣汙染跟整個內、外環境息息相關。他更稱,「(大氣汙染)比非典可怕得多。非典可以考慮隔離,或採取各種辦法。但是大氣汙染、室內汙染是任何人跑不掉的。」

     能見度差交通頻出事

    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也在節目中指出,按北京城區750平方公里來計算,北京上空懸浮著4000噸的汙染物,「北京的空氣已經不是看不見、摸不著、聞不到的物質了。」

     事實上,大氣汙染的危害除在人體健康外,因空氣汙染造成的交通事故等,也在快速增加當中。

     以北京為例,昨京城天氣因霧霾未散,雨雪又起,加上能見度差,一日便有數十起車禍;望京到太陽宮高架(阜通東大街),甚發生一起100多輛車連環追撞交通意外,導致該路徹底癱瘓。此外,受嚴重霧霾天氣影響 京廣高鐵上月30日也首次被迫停運1小時。

 

憂汙染物飄洋過海 日籲民少外出

  • 2013-02-01 01:24 旺報【記者陳筑君/綜合報導】

     大陸近來受嚴重霧霾天氣影響,多地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汙染級別;為此,除日本政府呼籲民眾「盡量避免外出」、「緊閉門窗」外,多家日媒擔憂「汙染物」會「波及日本」,呼籲兩國政府攜手解決問題。

     包括《產經新聞》在內等多家日本媒體,近期以「北京等地被濃霧包圍」、「濃霧面積達3個日本」、「街道肉眼難見」等內容,強力報導中國的大氣汙染問題;因擔心「有害物質會隨風飄至日本」,日本環境省還呼籲民眾避免外出、緊閉門窗及使用空氣清淨器。

     《朝日新聞》和《讀賣新聞》均認為,中日地理位置唇齒相依,經濟關係緊密,中國環境對日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從戰略互惠立場來看,日本政府應在節能、環保等方面盡力配合中國政府,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等來共同應對汙染問題。

     有專家就指出,目前中日兩國因釣魚台主權問題劍拔弩張,但共同面對大氣汙染問題,或可稍緩兩國氣氛,尤其日本在環保方面的經驗良多,勢必能提供寶貴經驗讓中國參考,像是日本在60年代便已制定《大氣汙染防止法》,從兩國地理位置唇齒相依看,中日只有合作才能避免更大規模的環境災難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EOnews 的頭像
    GEOnews

    GEOnews

    GEO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