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10/04
德國統一廿年了,德國是否已克服社會分化,推倒了心中那道圍牆,真正達到團結統一?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二極化,得視問的對象而定。
「統一有一個結構性缺陷,因為德東政治和文人精英從未被德西接受,」左派聯盟領袖格給西認為,「一開始這些人無所適從,但逐漸地,他們只好又回到我們左派。」 或許,這段話不妨視為統一廿年後德國民眾心中的肺腑之言和感受。
很多人衡量統一好壞的標準是以今天的德國經濟,在這一點,看法亦是人人不同。
二十年來,幾乎所有德國東部城鎮已被徹底整修,包括水電及電信設備和道路等基礎設施。但是德東地區目前收入只有德西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,相對地,德東生活費用和房屋租金則比德西地區低很多,二較之下,德東地區民眾的生活條件不會比德西差得那裡。
其中,德東的"薩克森矽谷"已成為電腦晶片生產中心,而圖林根省的耶拿市光學工業品之高已獨步全球,這兩個例子都可以証明德東工業的成功。
廿年前,促成統一的德國總理柯爾當年曾含淚宣稱,「統一後的德國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民族,而統一後,境內亦將遍地開花繁華,」他的說法曾在多年前引起失業的憤怒德東人民扔擲雞蛋,廿年後的今天,他仍表示,「我一點都不會為我的話感到羞慚,德國統一無疑已取得驚人的進展。」
當然,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贏家。截至2010年7月,德東的失業率(11.5%)是德西的兩倍(6.6%),且每年由德西挹注的80億歐元(三千五百億台幣)的經費,百分之五十是為了給付德東地區社會福利和失業金。
統一後,約有二百萬人從德東遷至德西,大多數人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,而且這種趨勢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。一些城鎮人口甚至減至百分之五十。
對德東地區而言,而與其說「人口外流」勿寧更是「人才外流」,因為多半是高學歷的年輕人會選擇離開德東。統一廿年後,今天廿歲的德東青年是在統一環境成長,他們對社會主義和極權毫無所知,這個族群人口己佔百分之廿。
至於媒體常討論的德東人身份認同問題,僅管目前德國總理梅克爾女士來自前東德,這便是統一德國已消弭了政治分裂的最好証明,但仍有一些德東人認為,她的當選只是因為柯爾的扶持,此外,更有人認為,她為了鞏固自己的選票,常不惜以犧牲德東人的利益來換取德西居民的好感。
諷刺的是,社民黨和綠黨為了選票必須與德東前共產黨合作,其結果便是協助梅克爾取得中間偏右的政權。
不過,當然也有不少人同意,統一造福了許多兩德家庭,結束其長期與親人的分離之苦,另外,德東人也獲得了各地旅行和遷移的自由。
根據民調,只有約百分之十的德東人願意再回到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活。與此同時,約半數的德西人卻認為,在統一之前的生活條件優於現在許多,而約有半數德西人民抱怨他們每年必須多付的統一稅。
有趣的是,德東和德西人的通婚僅佔全國的百分之四,,這個數字甚至低於德國人與外國人的通婚。
「德國的統一具多面性,大家己看到德國民族的團結和向心力,」內政部長蕭伯樂說,「我們仍然需要時間和耐心。」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