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07/04 【聯合報╱記者蔡永彬】
這是發生在地中海、近塞浦路斯海岸的龍捲風,當時造成十數人傷亡。 (路透)
今年5月12日,新北市新店區颳起龍捲風,有輛車子被吹起來。同月22日,美國中西部7個州一天之內就颳了46個龍捲風,位於密蘇里州西南部的Joplin鎮半毀,死傷合計數百人,今年是美國自1953年來死傷最嚴重的龍捲風季。
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劉清煌指出,龍捲風是所有天氣系統中最「暴烈」的天氣現象,雖然它的生命期只有幾分鐘至幾十分鐘,但強度卻是最強的。無論時間、地點,只要氣象條件適合,都有可能發生龍捲風。
超大胞 可達幾十公里
劉清煌表示,龍捲風多發生在非常龐大的乾冷空氣、暖溼空氣交會處,這附近的大氣非常不穩定,有強烈的對流產生,稱為「超大胞」(supercell)雷暴系統。他解釋,一般夏天午後容易降下雷雨的「對流胞」範圍只有幾公里,但「超大胞」的範圍卻可以達到幾十公里。
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指出,當「超大胞」產生,加上高低層空氣的風速、風向差異大,可以將原本水平旋轉的渦管雲,強烈扭轉成垂直旋轉。更強的對流一下子就把氣流緊縮、加速旋轉空氣,造成捲動現象。風速很快的龍捲風發出的聲音有如飛機引擎,但也有很弱、沒什麼聲音的龍捲風。
海陸都有 多為吸入型
劉清煌表示,因為超大胞而產生的龍捲風稱為「超大胞龍捲風」(supercell tornado);除此之外,簡單強烈的鋒面或對流胞也有可能產生龍捲風,就稱為「非超大胞龍捲風」(non-supercell tornado)。一般來說,「非超大胞龍捲風」的強度、大小、生命都遜於「超大胞龍捲風」,僅偶有較強個案。
陸上或水(海)上都可能發生龍捲風。劉清煌表示,發生在陸上稱為「陸龍捲」(landspout),在水上稱為「水龍捲」(waterspout)。鄭明典指出,有時候可以在空中看到漏斗狀的雲,就是水氣捲了進去;有時「漏斗」的尖端(高度低、近地面處)看起來「黑麻麻的」,是因為捲進塵埃所造成。他說,在空中的稱「漏斗雲」,碰到地上的叫龍捲風。
氣象局預報中心預報課課長陳怡良指出,龍捲風多半是「吸入型」,把波及地區的東西都捲進去;北半球的龍捲風多半為逆時鐘旋轉,但相當少見順時鐘轉。
小辭典
龍捲風和颱風、地震一樣都有分級,由日本裔、美國芝加哥大學氣象學家藤田哲也(Tetsuya Fujita)在1971年提出,稱作「藤田級數」(F scale)。最近美國將造成破壞程度的風速做更精確的分析,稱為「改良型藤田級數(enhanced F scale,簡稱EF),並於2007年2月啟用。
台灣多水龍捲 平均每年4.2個
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,台灣的龍捲風多發生在西南沿海、屏東外海一帶,以「水龍捲」較多;另外,1977年7月賽洛瑪颱風侵襲台灣時,也曾經引發龍捲風。
鄭明典說,1977年賽洛瑪颱風來襲,南部有些地方電線桿倒的方向不同,就有人認為颱風引發龍捲風,否則颱風掃過後,電線桿倒的方向應該一致才對。
龍捲風並非台灣主要的天氣型態,整體來說,對台灣環境的影響輕微。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賈新興說,早年資訊不發達、缺乏龍捲風的長期統計紀錄。氣象局預報課課長陳怡良說,偶有熱心民眾打電話到氣象局說看到龍捲風了,或是把影片檔案傳給他們,不過台灣的龍捲風時間太短、不易求證,只能紀錄備查。
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劉清煌統計,從1998到2010年,台灣地區發生「比較確定」的龍捲風共有55次,平均每年4.2個,還有6個「可疑案例」。
在西南部(台南、高雄及屏東)出現的龍捲風最多,有氣象人員稱為「龍捲風巢」,其次是花、東海域。時間則以5至7月份、下午3至6點時較多,顯示它與午後不穩定大氣所伴隨的旺盛對流有關。
劉清煌表示,1971年4月在高、屏地區的龍捲風,導致農業損失達新台幣9500萬元,可能是史上最嚴重的案例;2007年4月18日凌晨在台南市安南區發生近年來較明顯的龍捲風,持續約40分鐘、行經台南、高雄4個鄉鎮約40公里,是歷年來持續最久、路徑最長的案例,安南區有65個受災戶。
根據氣象局紀錄,台灣前一次龍捲風,發生在2009年4月21日,地點是台南市白河區,有一間房子的鋼板屋頂被掀起,無人傷亡。
- Dec 10 Tue 2013 10:32
龍捲風解析/冷暖交會間 龍捲風乍現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