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06/07/03  民生報   朱錦華報導

今年世足賽首輪輸得最慘的一支球隊(被西班牙以60擊敗),叫作塞爾維亞。她的完整名稱是塞爾維亞-蒙特尼哥羅(Serbia-Montenegro)。他們本來都是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」的一部分。1991年內戰爆發,其中四個共和國:克羅埃西亞、斯洛維尼亞、馬其頓、波士尼亞-赫塞哥維納紛紛獨立,只留下塞、蒙相依為命。今年五月時,他倆也「拆」了。 

蒙特尼哥羅是由Monte(山)+Negro(黑)兩個字組成。所以大陸的譯名是「黑山共和國」。上周,這個沒有黑山老妖的「黑山共和國」,進去了我們一直進不去的聯合國,成為聯合國的第192個會員國。

這則新聞在台灣沒有多少人注意。也難怪,當我們連人家的國名、地名都搞不清楚時,又怎麼可能關心人家的新聞。包括媒體人在內,台灣許多人總是分不清塞爾維亞與西班牙的塞維爾;摩洛哥(在非洲)與摩納哥(在歐洲);斯洛伐克(前屬捷克)與斯洛維尼亞(前屬南斯拉夫)。人家的國名明明是塞爾維亞-蒙特尼哥羅,或是千里達-托巴哥,我們的媒體卻既不負責任又偷懶,只譯一半。

 
更離譜的是,我們永遠把美、加邊境著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(Niagara Falls),唸作尼加拉瓜(Nicaragua,中美洲國名)大瀑布。我們專業的電視台新聞裡也曾經出現「以色列戰機攻擊巴基斯坦(應是巴勒斯坦)」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。 

這應該怪誰?首先,我們可以怪當初的譯者中文不好,把好多名字譯得太過接近,容易產生混淆。其二,可以怪媒體。國內媒體重內輕外,處理國外新聞不夠用心,遇到較陌生的國家發生重要新聞之際,連應有的歷史簡介、圖表、年表、基本資料等,往往都付諸闕如。第三,我們可以怪政府。 

台灣要國際化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。國際化的前提是有國際觀;缺乏國際觀卻是我們被人家K得最兇的地方。在某個程度上,本土化與國際化是有衝突的(尢其是在資源不夠的時候)。如果我們處處強調「台灣優先」,「台灣第一」,太過自我膨脹,很自然就會不想理會一些我們瞧不起的小國家,很自然就不會關心人家叫什麼名字,或是他們家裡發生什麼事。 在海外遊歷的台灣人常常抱怨外國人老是把Taiwan誤認為Thailand泰國)。但是反問自己,我們是否也經常把人家的名字搞糊塗了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EOnews 的頭像
    GEOnews

    GEOnews

    GEO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